一、CeLP學程簡介
CeLP(The Certified e-Learning
Professional Programme)是由英國Institute
of IT Training與The Training
foundation及NCC Education合作開設之線上認證課程,其針對e-Learning的五種專業人力(e-Learning
Tutor、e-Learning Trainer、e-Learning
Developer、e-Learning Manager、e-Learning
Consultant)分別提出數位學習專業能力架構,據以制定12門且超過300小時線上培訓課程之學程規劃(如圖1)。各學程之學員修習並通過必修課程後可取得該學程之專業認證(Certificate),若再加上選修課程累計達10個學分數後即可取得e-Learning學力證明(Diploma)。各專業學程之專業能力規劃及必選修課程相關規定請詳CeLP網站(http://www.elearningprofessional.com)。

圖1 CeLP課程架構
二、Virtual Trainer課程簡介
Virtual Trainer這門課是欲取得CeLP
Trainer認證的必修課程之一。主要內容著重如何使用合適的虛擬教室授課媒介工具進行同步課程規劃,並在傳遞歷程中適當應用講授及溝通技巧,對分散在各地的學習者進行即時群播與互動教學,以快速傳達所需的相關知識,進而成功提升完成率並改善績效。
三、進行方式
本課程為期5週,以5次的同步課程遞傳為主軸,學員透過Internet於指定時間內至CeLP所提供之同步平台Centra連線上課,無論是線上教材及互動皆以英文進行,每次時間約為1小時。
非同步的部份則是與同步課程主題相互穿插,共有4個單元的線上教材及7個作業評量,在學習過程中兩位經驗豐富的講師除執行線上講授內容外,還即時協助各項評量的批改與提供回饋建議,以便讓學員在兩次的講師及主持人同步課程實務演練中能順利傳遞教學內容,並有效達成該角色所擔任的工作項目指標。
四、授課內容
1. 同步環境介紹與工具使用
一開始概觀描述虛擬教室中的各項要素,包含線上講師、學習者及技術環境。課程一開始即使用Centra虛擬教室系統在線上與講師及同學相會,透過實際線上同步課程參與,實際體驗各項虛擬教室工具的操作方式,包含:文字會談、議程架構安排、調查/投票、白板、網站連結、應用軟體共享、音訊及視訊會議、分組功能等。同時也對線上講師應有的知識與技能作簡單的描述與互動討論,讓參與者作好日後擔任線上講師及預期應投入程度的心裡準備。
2. 同步課程的設計及規劃
主要在描述同步課程的設計原則,包含設立目標、設計活動、提供連結、設計評鑑方式、規劃時程、反覆練習及腳本設計等。完成後就要依時程進行課程前置作業規劃,像是需掌握學習對象、準備教學大綱及腳本,並選用與學習者溝通的方式,都準備妥當後才能通知學習者應注意的事項及課程授課方式。
3. 同步課程的執行技巧
描述同步教學時可能會發生的情境及其預防解決之道。方法包含事先不斷反覆的演練、提供明確的教學指引、在開課前提早進入教室、讓使用者參與及掌握互動模式,並做好技術工具的檢查項目。同時利用同步教學過程中所發生的各種狀況舉例作互動討論,以協助確認學習者所採用的解決方案是否適當。
4. 虛擬教師實務活動演練
在課程最後,每位學員除需將前述所完成之課程設計與執行計劃,還要實際擔任講師及主持人的角色,應用虛擬教室所提供的工具來講授或主持一門至少20分鐘的課程。在過程中兩位講師會使用一份嚴謹的項目表單,逐一評核學員是否於遞送過程中勝任講師或主持人的工作,需通過後才算達成課程的結業目標。
五、課程特色
在5週的學習歷程中,令人印象最深的就是用結構化且一致性的教學設計理念,貫穿整個教材內容、學習活動與評量方式。課程特色分述如下:
1.詳盡之學習指引
在進入正式課程前,提供給學習者一份詳盡的課程進行方式說明,包含:軟硬體配備需求說明、學習平台環境操作使用說明、課程目標與結業標準、同步授課時間及主題、分組作業執行方式。同時依時間軸呈現每週教學計劃表,學習者可依這份資料了解當週同步與非同步單元的進度,及是否已完成所規定的作業繳交項目。
2.縝密的教學設計
整門課程的學習主題是由五次同步課程及四個單元模組的非同步教材共組而成。同步講授的部份主要是讓學習者體驗虛擬教室的環境與功能,並透過一些實際執行會發生的情境問題,請學員思考解決及預防之道。非同步教材的重點在說明如何做好同步教學執行前的活動構思,及各項前置作業流程的規劃。兩者之間巧妙混合搭配,使學習主題在不同型式活動中得以延伸,可說是應用最適當的傳遞方式來呈現最有效內容的標竿示範。
3.多層次評量方式
每個單元模組結束後會指派相關作業,以便學習者能分階段完成同步教學之設計與規劃,並應用在最終的虛擬教師實務演練上。評量題目包含選擇有效的傳遞工具、描述學習對象相關概況、提出線上課程傳遞計劃、提供學習者教學說明文件、規劃課程執行流程、說明組織內使用同步教學概況,這些都是為了達成課程績效目標──能用虛擬教室工具擔任講師或主持人實務工作而做準備。
六、學習感想
上完這門課程後,筆者深刻體會到同步學習的好處,它發揮了超越地域限制的特點,透過網路連線就可以與國外的講師即時互動與交流,並能從過程中學到知識與技能。但相對來說也感受到線上學習的困難,像是網路連線穩定度、學習與工作時間分配及語言文化差異等。不過整體來說,仍覺得這五週的學習歷程收獲滿載,靈活的教學活動設計與混合式的課程規劃更讓人樂在學習。
藉由本次觀摩國外講師執行同步課程的方式,了解透過事前完善的規劃與設計,作好技術環境方面的萬全準備,可讓同步教學的突發狀況減到最低,並能發揮最大的互動學習成效,這些寶貴經驗皆可作為未來實施同步教學之參考。
資料來源:http://www.elearn.org.tw/NR/exeres/7FEACEBC-FFA5-4E55-BE80-9BD6C0182554.htm
|